謝氏緩緩站起身,緩緩地呼了一口氣。
這是她後怕的表現。
她的目光近似貪婪地盯着李氏離去時被北風吹拂的虎貂,再次咬咬牙。
從她知道九月裏知道自己月事沒來時她便知道自己的機會到了。
不論如何,這都是四爺的親生骨肉。
像南院的武氏,不是同樣也並沒有多得四爺的喜歡嗎?只是因爲她好運遇喜,又誕下了府裏的大阿哥,任何時候裏總歸是會惦記着武氏一些的。
謝氏慢慢地往自己的院子走,緩緩地覆上她的腹部。
以及過了頭三個月了,大抵是這個孩子在肚子裏也心疼她這個做額孃的,到現在爲止也並沒有出現什麼害喜的反應。
只是謝氏今兒個出門時還是十分小心的在腹部纏了一圈束縛帶,以免叫有心之人察覺。
這會兒謝氏還有些後怕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李側福晉連着兩次提到了她生着病。
謝衡儀這會兒總疑心是否是李氏察覺了些什麼,同時也只能提醒着自己往後出了院子要更加小心謹慎一些。
李沈嬌這頭回了東院,才進了院門就忍不住想要解下披風了:“悶得慌。”
四爺送來的虎貂確實是不錯的,做成披風確實也是十分暖和的,只是系在脖頸上久了始終還是有些累贅。
兩個丫頭忙扶住了,等李沈嬌進了屋子裏室內生起炭火之後才給李沈嬌解下了披風。
小路子等李沈嬌落座後喘口氣之後才恭敬地送上了信紙。
李沈嬌喝了口甜水,見狀問了句:“誰送來的信?”
小路子便笑着回答:“回主子,是膠州來的信。”
那便就只能是李沈嬌的阿瑪額娘送來的信了。
李沈嬌愣了愣:“這麼快?”
被請封爲側福晉之後李沈嬌也給家裏寫了信送回去,只是信這幾日才得空寫完送回去。
李沈嬌成爲側福晉之後給家裏人寫信也沒有那麼多的顧忌了,只是她還是謹慎的只在年節將至時寫了信送回家去。
只是按道理怎麼也不應該這麼快就把回信給送到了。
莫不是家裏出了什麼事?
李沈嬌的心猛地一跳,心中難得出現些名爲慌張的情緒,她忙從小路子手中接過信再拆開。
信封裏照例又是厚厚的一沓信紙,最底下也是又塞了大面額的銀票,也不知道是阿瑪額娘又攢了多久。
李沈嬌見到信裏還塞了銀票心也鬆開一些,阿瑪額娘還能去換到這樣面額的銀票,那麼想來家裏應是無事的。
奴才們都十分有眼色的沒有再出聲。
室內只有李沈嬌安安靜靜地翻動信紙的聲音。
翻動完信紙之後李沈嬌再次鬆了一口氣。
家中無事,只是她和阿瑪額娘像是心有靈犀一般都惦記着想寫些信罷了。
李沈嬌給家裏送去的信雖然不至於塞銀票,只是還是讓奴才裝了些四爺和德妃賞的各種藥材給家裏帶回去。
都是些李沈嬌眼下用不上但對於阿瑪額娘他們來說十分有必要的藥材。
信裏自然都是在抱着各種平安,就像李沈嬌在給寫回家的信也都是報喜不報憂一樣。
“嫂嫂有了身孕?這倒是巧了呢。”李沈嬌進京選秀時哥哥的妻子覺羅氏尚未進門,眼下竟就有了身孕了。
李沈嬌這話是對着一旁侍立的秋壺說的。
秋壺是李沈嬌從前在閨閣時便跟着伺候的,這會兒聽了李沈嬌的話也是頗感意外,隨即又和秋瓷一起說起了吉祥話。
李沈嬌確實挺高興的,成了側福晉以來除了有自己的小廚房之外終於又有了一樁讓她覺得還不錯的事兒。
那便是能和家裏人聯繫的機會也多了一些。
![]() |
李沈嬌明媚一笑:“從庫房裏提早挑好長命鎖之類的,等嫂嫂生產前就讓人給家裏送去。”
https://palace-book.com/ 聖殿小說
李沈嬌眼下便已經預計着這事兒了。
只是覺羅氏不在跟前,李沈嬌也不能知道覺羅氏這一胎懷的是男是女,也不能知道覺羅氏這一胎懷的好還是不好。
李沈嬌又一一地把信給看完了,只是看完之後李沈嬌的心中卻有些納罕。
信裏額娘怎麼總提着讓她別太張揚了只是也別太軟弱了被人欺負,從前額娘在閨中時說的取捨之類的話也再次在信中出現,還有讓李沈嬌注意着在府裏時不要得罪小人之類的。
上回家裏人給李沈嬌寫信時自家額娘似乎也寫了這些,只是上回額娘還隱晦地提起了讓李沈嬌至少在明面上要敬重着一些福晉的話。
這回自家額娘話說的倒是更直白了一些,只說讓李沈嬌離福晉遠一些,緊着自己的事兒也就是了。
李沈嬌越看越覺得奇怪,只是卻說不上來。
李沈嬌看完又囑咐秋壺把家書給收好,又等着自己才寫的信送到家裏之後說不定能在年節裏趕上家裏送來的回信。
等待回信的時間裏李沈嬌確實也如額娘信中所說離正院福晉遠遠的。
又是在冬天裏,李沈嬌雖然想瞧瞧園子裏的紅梅,只是怕冷又懶得碰見旁人之後應付——
乾脆就叫小路子和冬生沒事兒時便去園子裏折幾支紅梅放在屋裏的秋水瓶裏。
李沈嬌偶爾閒了瞧一瞧也覺得賞心悅目。
至於謝氏那裏,那日請安之後李沈嬌回了東院之後確實也讓小路子盯着些謝氏那裏。
只是謝氏那裏一直抱病不出,府醫似乎去瞧過一兩次,也開了藥,只是卻總不見好。
後來李沈嬌在府醫來給她診脈時還瞧了瞧孫郎中的面色,也實在瞧不出是會替謝氏遮掩的模樣。
那謝氏是怎麼把遇事的事能瞞過府醫的?
李沈嬌好奇了一回,想不通便懶得去想了。
她這會兒也只以爲是謝氏不願讓後院衆人知道她遇喜的事惹衆人嫉恨,還以爲謝氏總歸會要把遇喜的事兒說出來的那天。
到十二月十五這日謝氏這一胎也滿了四個月。
只是恰好福晉身子不適得厲害,便免了衆人到正院去請安。
倒是讓謝氏又躲過了一回。
只是又能躲多久呢?